建筑不仅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更是记录人类历史、文化和思想的载体,自从踏入建筑行业,金晶便抱着这样的想法和期待深耕行业,20多年从未改变。而“让建筑回归温度”,是创业进入产业建筑赛道后金晶发出的一声“呼唤”。深究这声呼唤背后的原因,不仅是她作为建筑师对产业建筑现状的观察总结,还是她对产业建筑实现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的坚持。
深耕建筑领域,带领团队屡获行业殊荣
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系到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从一系列德国建筑事务所到自主创业,作为拥有中德两国教育、工作背景的“双料”建筑师,金晶在其20余年的建筑师生涯中,既有“西学东用”——用德系理性、严谨的科研和实践传统赋能中国项目(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点项目的主创设计师)的丰富经历;也有不断自我突破、带队颠覆传统产业建筑工作和合作模式,深受行业认可、获得行业殊荣的闪耀时刻:自金晶于2016年创立晶寅(上海)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以来,其带领团队完成的长沙固废循环处置园区项目,曾于2019年和2023年两次获得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鲁班奖,这一项目还被授牌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省、市级的环境和科普教育基地。在此次成功的经验基础上,金晶其后率领团队主创的垃圾焚烧发电行业项目,还获得2021年上海建筑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白玉兰奖。2021信息技术服务应用技能大赛建筑信息模型(BIM)赛一等奖。
建构产业建筑方法论,激活建筑生命力
自踏入产业建筑领域金晶便发现,中国的产业建筑虽然在发展,但其工艺需求和人文需求、业主感知和建筑师理念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工艺需求往往被看成产业建筑唯一诉求,建筑师理念、审美、人文属性,往往是被忽视、被打压的。
为了实现产业建筑设计中实现”机器“与”人性“、”理性“与”温度“的平衡,将建筑理念顺利落地,金晶在项目落地过程中做了诸多尝试,十年磨一剑,终于提炼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解,其中包括:
面对业主需求,要抽丝剥茧、换位思考。金晶说:”建筑师尤其要在项目的策划和定位阶段就凸显价值,在让设计方案满足使用功能和使用规范时,还要通过自己的专业和判断,填补业主的‘盲区’,让建筑拥有更高的使用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对于建筑师在项目统筹中的关键作用,金晶也有自己深刻的领悟: “建筑师对项目的其他合作方,要在‘懂行’的基础上,起到牵头和协调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这一方面要求建筑师有强烈的自驱力和学习能力,不断吸收各行业的前沿知识,另一方面,满足多方利益和需求的过程,也是建筑师调动更多资源的过程,可调配的资源越多,项目的落地性就越好”。正如金晶所说的一般,她曾在多个项目中掌握如热力、电力学等领域的知识,最终才能获得优质的建筑呈现。
谈及建筑事务所如何顺应新型产业建筑发展趋势时,金晶将多年创业的管理和战略心得做了充分分享,她提出,让建筑方案满足各方需求,同时兼备艺术性、工程严谨性和人文属性,这是当下建筑工作室要具备的战略素养,而在管理上,则要驱动大家拓展业务边界,不能只限于图纸,还要拓展项目前后端的服务类型,比如前期的项目定位、后期展览展示的策划、企业vi的系统性设计,等等。产业建筑工作室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项目落地过程中对时间、投资、项目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形象统一的把控。
全球经验和中国思考,把握产业建筑发展契机
在20余年的从业过程,金晶既看到了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缺对建筑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也经历了中国房地产行业到落寞为建设行业带来的寒冬,这一系列的变化在她看来,仿佛都为中国新型产业建筑提供了发展契机,“如果能够打开视野、提升自我要求,不再仅仅满足于生产功能,而是更多关注人文情怀,社会效益,实现绿色建筑和产业活力的共生,下一个行业春天应该会光顾产业建筑这个细分赛道”。(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