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建七局总承包公司基础设施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郑许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机械轰鸣汇成激昂的奋斗交响。在这片钢铁洪流中,47岁的高级机械设备管理专业师张强已默默驻守二十三年。作为分公司派驻项目的机械设备管理者,他以毫厘必究的专业与昼夜不怠的坚守,为每一颗螺栓、每一道焊缝把关,用岁月与匠心为建筑工程筑牢最坚实的安全基石。
1.“定心丸”:二十三载淬炼出的火眼金睛
自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张强已将23年的青春与汗水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基建事业。从最初的学徒工到如今的技术中坚,丰富的项目经验在他身上沉淀为一种令人安心的沉稳与专业。正因如此,他连续两年(2023-2024年)绩效考核获评A档,成为领导和同事心中名副其实的“定心丸”。
“机械是死的,但管理是活的。机械不会说话,但每一颗螺丝、每一根钢丝绳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就看你能不能听懂、愿不愿意用心去听。”这是张强的工作信条。如今,在郑许高速项目大干快上的关键阶段,这信条正守护着项目上26台(套)大型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转。
2.“听诊器”:每日步数“2万+”的机械巡检路
每天清晨六点半,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晨雾,张强的身影就已经出现在施工现场。他头戴安全帽,手持专业检测仪和一本磨破了边的笔记本,开始了他雷打不动的每日“问诊”。
张强的工作路径覆盖了整个项目,从检查塔吊基础螺栓是否有细微松动,到测量门式起重机轨道是否出现毫米级的偏移;从聆听发动机运转是否有异常杂音,到查看钢丝绳是否存在断丝隐患……他的检查从不流于形式,常常需要爬上数十米高的塔吊驾驶室,或钻入设备底部仔细探查。
“张工每天在工地上的步数没有低于两万的,他的办公室就在现场。”项目安监部经理郭新明佩服地说。正是这一步一个脚印的巡查,构成了项目机械设备安全最牢固的防线。
3.“排雷手”:一次细微异响背后的险情排除
机械设备管理,防患于未然远胜于亡羊补牢。张强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极致的细心,多次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今年3月的一个下午,一台正在空载运行的塔式起重机发出了极其轻微的“咯噔”声,频率很低,淹没在工地的嘈杂声中,操作人员并未在意。从旁经过的张强却猛地停住了脚步,仰头凝神细听,他当机立断:“7号塔吊,立即停止作业!”
作业暂停,现场有人不解,张强却很坚决,他带着维修人员爬上去开始仔细排查。经过两个多小时“地毯式”的筛查,终于在减速箱内部发现了一处极其隐蔽的齿轮啮合偏差。若未能及时发现,在持续满载作业下,万一导致齿轮断裂,后果不堪设想。张强的每一次精准“排雷”,都是在避免重大设备损伤和安全事故。
4.“传帮带”:一本“接地气”的安全宝典
张强深知,安全不是单靠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事。他不仅自己技术过硬,还很乐于将知识、经验分享给大家。他结合项目实际,利用无数个休息时间,自主编制了一本《大型机械设备安全检查图解手册》,手册里没有大段理论,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他在现场拍摄的正误对比照片、简明易懂的示意图和朗朗上口的安全口诀。
“你看,这种裂纹是绝对不能有的”、“钢丝绳这样排列就是乱了,必须调整”,工友们翻着手册,纷纷点赞:“张工这个手册,像看连环画一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这本“接地气”的宝典,迅速成为了项目部一线操作人员争相传阅的“安全小红书”。
从青涩到中年,二十三年如一日,张强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基建事业。张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专业、细致和每一天的平凡坚守,受牢了项目的安全底线。无数个像张强这样平凡而坚韧的奋斗者,他们默默无闻,却步履不停,用责任与担当,托举起中国基建的磅礴力量和崭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