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思雨)在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工程质量智能化评估已成为突破传统管理瓶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BIM、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传统模式中的数据孤岛、流程冗余等问题正被系统性破解,推动项目管理向实时监测、智能预警的精细化方向升级。这一变革不仅大幅提升了工程品质与运营效率,也为行业的低碳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作为建筑项目运营管理智能化领域的专家,刘赟凭借多年的一线实战经验,深刻洞察行业痛点。从北京城市副中心某办公楼的质量监督,到上海虹桥商务区某综合体的运营管理,他亲历多个项目的全周期流程,对传统施工质量评估的局限性有着切身体会。基于此,他原创研发了“基于物联网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估系统V1.0”,通过算法模型实现全流程风险预判与资源优化,为行业提供了全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动建筑项目管理迈向更高阶段。
该系统的核心优势首先体现在实时数据采集的革新。借助广泛部署于工地的各类传感器,系统可实时采集混凝土养护温度、墙体垂直度等关键数据,传输延迟控制在10秒以内,彻底打破传统人工记录模式下数据割裂与滞后的瓶颈。其次,系统构建了统一、量化的评估标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评估中“标准模糊、人为差异大”的问题。针对墙面平整度、混凝土强度等关键指标,系统明确了具体的量化标准与科学测量方法,大幅提升评估结果的公信力与客观性。在河南某商业项目中,该标准体系的应用使墙面平整度评估的争议率从传统模式下的18%骤降至0.3%。实时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功能是“基于物联网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估系统V1.0”的“核心亮点”。系统能够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智能监控,自动比对实时数据与预设标准,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过多渠道发出预警,实现隐患早发现、早处置。在华润置地某商业综合体项目中,系统监测到地下车库顶板挠度数据异常,提前14天发出预警,技术团队迅速排查并整改,减少整改成本约48万元。
此外,系统还对传统质量管理流程进行了全面优化。通过智能算法实现评估任务自动分配、项目进度实时跟踪、评估结果快速反馈;同时,系统内置的数据分析与报表功能,可自动生成质量趋势图、问题分布图等可视化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在某市政工程项目的验收过程中,该系统将质量评估效率提升37%,并使评估结果客观性提高95%以上,成为行业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化管理范本。
在推动技术落地的同时,刘赟还关注到行业普遍存在的“建筑项目运营管理人才智能化素养不足”问题。为此,他联合多所高校、科研中心等,共同打造了建筑项目运营管理智能化培训课程体系。课程涵盖物联网原理、大数据分析工具操作、施工质量评估系统实操、智能检测设备使用以及基于智能化数据的项目风险预判等内容,形成从基础到高阶的完整知识体系。为进一步提升培训实效,刘赟创新采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线上依托专业在线学习平台,为学员提供教学视频点播、每周在线答疑、阶段性测试等服务,满足灵活学习需求;线下则通过“集中面授+实地实践”双轨推进—让学员在真实项目场景中实操质量评估系统、体验智能监测设备运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截至目前,该培训已成功开展8期,累计培养300余名具备智能化管理能力的建筑项目管理人员,为行业人才升级注入关键动力。
除搭建公共培训体系外,刘赟还深入建筑企业一线开展调研,针对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与人才现状,量身定制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他协助企业制定《智能化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推出两项核心举措:设立“智能化技术应用创新奖励基金”,用于表彰和奖励在智能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团队与个人,以物质激励激发创新热情;同时将“员工参与智能化培训并通过考核”纳入晋升优先考虑范围,拓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增强学习主动性。以北京某城建集团为例,刘赟推动企业建立“师徒带教+智能项目实践”机制,由经过系统培训的骨干员工担任导师,带领新人直接参与智能建筑项目实战,通过“传帮带”快速提升实操能力。这些定制化举措有效激发了企业员工学习、应用智能化技术的积极性,帮助企业构建起稳定的人才储备,为承接大型智能建筑项目、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攻克技术痛点到培养行业人才,刘赟以出色的创新能力与行业责任感,成为建筑项目运营管理智能化领域的重要“推动者”。他研发的智能评估系统已在20余家大型建筑企业落地应用,所培训的人才也活跃在全国近百个建筑项目中。未来,随着智能技术与建筑行业的深度融合,刘赟将继续探索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实践应用,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